古代,人们想象的“出口成章”的场景,如今完全可以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出现。 我做到了,你不想试试吗? 其实,通常的场景是这样的:
之后,冷处理一下,过上三五天,再对这些想法、草稿略作增删调换修改,一篇文章就完成了。 最快的一次,我在十分钟之内写了1777个字。修正精简之后剩下1500字,基本上也做到了十分钟写成千字文。 当然,我们要说的文章,可不是胡思乱想来写成的。 要想让文章有干货、有营养,还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:知识管理、时间管理和工具使用。
所谓知识管理,在写作中也可以叫作素材管理。 也就是平时我们要留心搜集一些关于某一问题的资料,及时收藏在电脑、手机或纸质笔记本上,并融汇到自己的脑子中,把它们在自己的脑子中经过过滤、吸收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。 然后,就这些材料进行不断的深入思考,让材料在某一个问题上得到汇集,当我们对这些材料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,突然,某一时刻找准了一个切入点、引爆点,真正拿起手机记录这一突如其来的灵感、想法时,就能做到有章可循,言之有物了。
所谓时间管理,针对当下多数人的情况来看,就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,不停地、分步骤地利用不同的时间,分别完成不同的文章构思,期待某一刻可以“出口成章”。 一般情况下,我们总认为写一篇文章应该坐下来,安安静静地拿起笔、铺好纸或者打开电脑、面对屏幕,把手郑重其事地放在稿纸或键盘上开始构思、书写。 但是,很多时候,因为我们在匆忙的工作中不能腾出大块的安静时间,或者繁杂地工作让我们不能静下心来进入沉静的写作状态。于是,当我们真正坐到书桌前,摊开稿纸、打开电脑时,脑子中一片空白,一个字也写不出。 这是为什么呢? 专题谈论时间管理的《搞定》一书里就提到:
平时,我们要多思考一下: 在电脑前,我们应该能做什么?拿起手机的时候,我们可以做什么?等公交车的站台旁,我们又可以做什么?在拥挤的地铁里,我们又可以做什么?…… 这样的话,就能在不同的场景,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,把自己的想法分解到生活的各个场景中。 比如,最近你正在研究或者思考亲子问题,并准备写相关的文章。 那么,我们在等车的时候,就可以观察路上不同的亲子走路模式;在地铁上,就可以通过手机查阅相关材料,回到家里,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点滴想法甚至列个文章大纲……这样,既不影响自己的出行和工作,又让思考得以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拓展。 也许,在生活中某一场景中的触发,反而成为你的灵感的来源。 这样的话,当你把所有的问题都经过不断的思考之后,当拿起手机记录时,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了。 知乎大V采铜的《精进: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》一书中,就提到了一种叫做“图层工作法”的工作技巧。
最后,想要“出口成章”,还要涉及到一个手机应用的问题。 就是学会使用手机中的云笔记、网络存储(包括简书等手机应用)功能,把你的笔记和灵感即时记录下来。 一旦你的思考成熟了,你就可以用手机中的语音输入法,把你的想法随时地说出来,先不要管是不是流畅,是不是条理,是不是啰嗦!先把它写出来之后,再找到一个集中的时间,进行修改和润色,文章能会让人感觉一气呵成,文气贯通。 再提一个工具:讯飞输入法。这是老罗(罗永浩)在去年锤子手机的发布会,意外地捧红了的一款应用。据说它的语音识别率达到97%以上。亲测确实有效,所以,推荐大家使用。 科技是为人服务的,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善于利用好这些方便的工具,让科技给写作插上快速的走翅膀。 出口成章一旦我们能够做到这些,熟练使用刻意练习,我们随时就可以写一篇自己认为还可以的文章了。 如此劲爆的体验,你不想试试吗? 出口成章?so easy! 康庄大道路漫漫 ——文章健身房——神之队 |




违法违规信息请立即联系本网可获得现金奖励,